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都市圈 >> 宁德

宁德调查丨周宁: 用“一片绿”读懂“四库”全书

2023-07-21 10:17:00来源:宁德网

  “向云端,山那边,海里面……”一位来自厦门的游客,站在苏家山村的高空玻璃栈道上轻吟浅唱,俯视脚下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既惊险刺激又隽秀壮观。除了玻璃栈道,这个小山村还有悬眺台、空中滑道、悬崖荡秋千、蹦极、索道自行车、丛林穿越等户外体验项目,被当地人称为“乡村迪士尼乐园”。

  苏家山村地处福建省周宁县七步镇,是周宁县九大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焕然一新,成为“美丽乡村”,是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点。2022年,苏家山村一、三产业收入超过1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成为闽东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好生态”培育“好业态”,“好风景”催生“好钱景”。这是苏家山村“蝶变”的秘诀,也是周宁县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一个缩影。

  周宁县平均海拔800多米,被誉为“云端之城”,境内千米以上山峰288座。独特的地形地貌给周宁带来了如画风景,却也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重屏障。

  《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一文中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

  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作为“三库”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三十多年来,周宁县充分发挥森林涵水、积粮、聚财、碳汇的重要作用,周宁全县林地面积新增52.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42.8%增长到72.96%,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100%,努力实现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相统一,用“一片绿”因地制宜地抒写了“四库全书”。

  “一片绿”厚植林下经济

  “小时候我的生活条件跟村里同龄孩子比,真是好很多。”黄娟娟说,“苦的是爷爷和爸爸、叔叔他们,尤其是爷爷的那双手,种树种得变形了,像地里的老姜,扭曲又粗糙。”

  黄娟娟是周宁县狮城第一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工作之余,她也是宁德市金牌宣讲员,黄家“从一棵树到千亩林,三代人四十载绿色接力”的励志故事,她再熟悉不过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极度贫困,村民们多靠上山伐木为生。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后洋村时,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带着儿子黄传融率先承包10亩田,辛勤劳作换得稻穗饱满。

  “当时我们家的田已经亩产千斤,后来爷爷又承包了7亩荒山种茶,三年就实现每亩收入2000元。”黄娟娟说,“我们家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买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

  1983年,黄振芳敏锐地感知到“拓荒是一条致富路”,带领家人承包荒山50亩,后又贷款“巨资”8万元造“速生林”。只用了3年,黄振芳和家人以1207亩的造林面积位居周宁县之冠,开办了家庭林场。

  独木成林再变现的周期长,黄振芳又萌生了以“短”养“长”的念头,用“林下套种”的方式,发展“林下经济”。“从三十年前的马铃薯、魔芋、茶叶、玉米、养蜂,到现在的金线莲、草珊瑚、猕猴桃、阳光玫瑰青提,我们家也一直与时俱进。”黄娟娟说,“我觉得我爷爷很有魄力,我爸爸很有想法。”

  从“一家种”到“家家植”,短短几年,后洋村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得益于丰富的林业资源,后洋村深耕黄振芳家庭林场,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牧业、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纷纷涌入。1989年,七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35元。到了2022年,后洋村村财收入达69.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4万元。

  年过九旬的爷爷黄振芳还是经常拄着拐杖上山看看他的林;爸爸黄传融不断迭代更新“林下经济”的品种;而在上海打拼了十多年的弟弟小黄也回到后洋村接续壮大绿色“粮库”。

  如今,黄振芳家庭林场已成为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福建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也落户于此。周宁县通过推广后洋村的发展模式,培育了“黄振芳式”经营主体300多家,带动个体种养户2600多户,总产值超过3亿元。

  依山聚财,构筑“绿色”产业链。

  近年来,周宁做大做强特色现代农业,以青山密林为依托,以“林、花、茶、薯”为核心,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用好“一片林”,推广“林、茶、果、牧、养、游”等多种森林复合经营模式;聚焦“一朵花”,把花卉产业确定为周宁“一县一业”产业,高山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800多亩,年产值1.3亿,全产业链年产值3.08亿;深耕“一株茶”,实施“高山云雾茶”公共品牌建设;育好“一粒薯”,已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周宁高山马铃薯,2022年产值达1.5亿元,“小土豆”成为带动一方百姓的“大产业”。

  “一片绿”涵养一方水土

  在村道上走家串户、在办公桌前伏案疾书、在调研队伍中当志愿讲解员……这是周宁姑娘雷宇涵的工作场景。2021年,22岁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雷宇涵通过了福建省选调生选拔考试,成为周宁县泗桥乡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同时她还要“包村”,是泗桥乡赤岩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毕业以后要回周宁。”笑起来甜甜的“大眼妹”雷宇涵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因为外面太热了,还是我们‘小周宁’最凉快。”

  周宁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盛夏日均气温仅24℃,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超过1万个/立方米,被誉为“天然空调之城”。可听蛙声蝉噪,却不用忍受酷暑难消;可赏青山碧水,却不必经历汗流浃背。周宁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一方面得益于平均800米以上的海拔,另一方面也是三十多年追青逐绿护绿的成果。

  赤岩村位于南平政和、周宁、屏南、寿宁结合部,地理位置特殊。“我们村人口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迁入’。”雷宇涵介绍道,这些年从外村迁入赤岩村的村民累计超过一千人,这在三十多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村里的老人说,以前山上没什么树,每逢雨季,暴雨山洪倾泻,混着泥石流冲毁农田,断了村民的生路,青壮年只能出去打工。

  是“种树”,成了转折点。造林育林、封山抚育,越来越茂盛的山林把水“锁住”了。森林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可“吸水”可“吐水”。“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民间流传千年的俗语一语中的。有了森林,大山里就有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山上有树,村里有田,地下有水,日子就“盘活”了,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多。如今,清澈的河流傍村而过,垂柳依依,环境优美。2019年,赤岩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我们这儿与政和镇前毗邻,两地居民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近,商贾、通婚、就学、搬迁等往来频繁。赤岩村有学校,村子就留住了更多人,也吸引外乡人迁进来。”雷宇涵说,“所以,山林很重要。前人栽树,后人护树。我们的村支书就是村级‘林长’。”

  2021年9月,福建省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体系,森林等生态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全面破题。五级林长制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

  据了解,目前周宁全县共设立林长165人、副林长99人、森林警长38人,划分林地网格309个,配备专业护林员186名(含国有林场26名),持续推进林长制落地见效,构建“多元治理”工作格局,深化“林长+”工作模式,在建好、护好、用好绿水青山上持续发力,建立“公检法+林业”四位一体治理体系,做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山林滋养了一方水土,宜居、宜游、宜养,更唤起了周宁人心底的乡愁。“这么好的山水,我怎么舍得不回来呢?”雷宇涵笑弯了眼。

  “一片绿”力促动能升级

  危峰断峡之中,在长达1000米的流程里连续九级不同的落差穿过峡谷,总落差超过300米,这奇绝的飞瀑深潭就是被誉为“华东第一瀑”的周宁九龙漈瀑布。周宁深谷大壑处处,大小溪流纵横,巨大的地势落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孕育了绝妙风景,更带来了丰富的水电资源。

  眼下,正是盛夏,周宁迎来了每年的用电高峰期。位于周宁县七步镇的周宁县抽水蓄能电站碧波荡漾,正铆足了劲持续提供“绿色动能”。2022年8月,周宁县抽水蓄能电站全容量投产。这是“十四五”期间福建省首个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

  “这是个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仅这一座电站,发电量就超过了周宁之前所有水电站的总和。”华电福新周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邱尚贤介绍道,“每年可减少电网煤炭消耗量20.7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58万吨,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

  减碳就是护绿,催生绿色新动能。

  铸造业是周宁的传统产业,早在明清时期就开始铸造“东洋锅”,销往闽东北。“十三五”末,周宁有冶金铸造产业40多家,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耗能较大。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龙潭工业园区,企业生产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

  周宁县委、县政府作出“退城入园、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建立梨坪铸造产业科技园,设立3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扶持铸造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传统铸造业开始迈向绿色化、智能化。

  近年来,周宁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道路更加清晰,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主动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大力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发挥森林“碳库”作用。

  2021年,周宁国有林场一期减排量成功在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成为宁德市首个实现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

  在探索碳交易的同时,周宁通过政策帮扶,为县域范围内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等打造专属碳汇金融产品“碳汇贷”。卖出碳指标3.4万吨,发放“碳汇贷”136万元……一串串数字让后洋村、苏家山村等9个村的生态资源,实实在在地量化为村民手里的“真金白银”。

  “一片绿”振兴生态周宁

  三十多年来,周宁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

  “山好、水好、空气好,这是周宁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周宁县委书记袁华军如是说。生态、产业、城乡“三位一体”,“西拓南承、呼应湾区”,周宁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没有民宿了,这个周末都订满了。”在海拔1200米的浦源镇紫云村,村支书陈承助的手机叮叮咚咚响个不停,作为周宁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紫云村正着力发展旅游业和康养业,成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宁德市金牌旅游村。

  “赤岩村的幼儿园马上就要开了,孩子上学更方便了。”从政和迁入泗桥乡赤岩村的村民宋某表示,赤岩村里来自乡里乡外的人比较多,包容性强,村里产业多,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能赚钱,又能顾家。

  盛夏之夜,蝉鸣悦耳。数十个大小水库星罗棋布,成为周宁崇山峻岭中的一颗颗明珠,也点亮着万家灯火。周宁可开发的水电装机有57.5万千瓦,全县共建成水电站38处,总装机55.6万千瓦,为当地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水电动能”。

  2022年,周宁县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14.1%,增幅居宁德市第二,经济总量连续两年在福建省晋位升级,首次跻身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县级财富管理绩效综合评价位列全国第一。

  “三库+碳库”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福祉,是国之大者、民生关切。

  今年6月,在周宁举办的“三库+碳库”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宁德市委书记、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宁德实践基地主任梁伟新表示:“我们将坚决扛起‘三库+碳库’重要理念孕育地和实践地的政治责任和担当,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争做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优等生’。”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生态已然成为周宁这座“云端之城”最响亮的名片。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保护生态、利在千秋。

【责任编辑:陈玲云】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Hi,2024年福州的“小目标”来啦
Hi,2024年福州的“小目标”来啦
福州特产什么?
福州特产什么?
福州财政:聚财造福,施政为民 让更多幸福被听见被实现
福州财政:聚财造福,施政为民 让更多幸福被听见被实现
2023福州高光时刻
2023福州高光时刻
福州房产频道
福州今年新增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福州今年新增1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专题推荐
开眼看世界 以笔醒山河——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
2023年福州第二届住房展销会
醉美鼓岭 如画鼓山——鼓岭鼓山摄影大赛
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