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2021-07-09 09:25:12  来源:新华网

  镌刻奋斗的足迹——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中国国情,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中国大地上绘就恢宏绚丽的全面小康版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交到中国共产党手中的是一个山河破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

  当时的中国,交通十分落后,甚至连一条超过300米的隧道都找不到,万里长江之上没有连通南北的桥梁。

  仅仅70余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历史上最壮丽的一次人类空间再造——

  14.6万公里的铁路网,突破500万公里的公路网,60多万公里的输电线路网,超过12万公里的油气网……

  一张前所未有的超级网络让这片饱经沧桑的国土生机勃勃。

  江苏开弦弓村,中国版图上一个普通村庄,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以该村为样本所著的《江村经济》而闻名于世,成为观察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

  “以往交通很不方便,当年费老从码头上船,摇船来到我们村。”村民周小芳至今记得费孝通1981年到村里调研的情景。

  1983年,一条村里通到县城的12.3公里公路建成。村民记得,当时大家放了一天的鞭炮。后来又修了江村路,村民到地里就不用再划船了。

  沪渝高速开通后,村民从村里开上高速只要5分钟,1个多小时就能到上海。现在,全村420多户人家,有550多辆小汽车,2020年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

  便捷的交通为村庄带来更多生气。村里重点发展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水产养殖三大产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我这一辈子都在村里,年轻时在村办工厂上班,50多岁的时候开起民宿,现在日子很富足。”周小芳将五代同堂的三层小楼辟出7间客房,在小院里种上蔬菜瓜果,花开四季。

  深深植根于脚下这块土地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她为中国人民描画的小康蓝图,不仅实事求是、一以贯之,更能做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从提出小康目标开始,我们党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党的十二大提出,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党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党的十五大提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这是党在正式文献中首次使用“小康社会”概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和确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责任担当。

  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40岁的谢玉龙,老家在山高路险的“革命摇篮”井冈山。这里处于罗霄山脉中段,被500多座大大小小的峰峦包围。

  曾经,只有几条羊肠小路穿过五大哨口,通往周边各县。90多年前,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从湘赣边界出发,翻山越岭,抵达井冈山。

  今日井冈山,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山里25户以上的村庄,村村通了水泥路;国内第一条四车道盘山高速公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将井冈山纳入全国高速网;京九铁路大动脉穿山而过;“高路入云端”,井冈山机场日均几十个航班飞往全国各地。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乘飞机从北京抵达井冈山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让为人民共和国诞生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老区发展得更好”。

  18岁时谢玉龙第一次走出大山,到省城读大学。毕业后南下深圳,进入知名科技企业,收入可观。

  但落后的家乡始终是心中的挂念,他觉得人生应该有另一种选择。2010年,谢玉龙辞去工作,回到村里养鸡。

  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下,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现在谢玉龙的养鸡场每年约有20万只蓄养鸡出栏,直接帮助村里60多户村民增收。

  谢玉龙和井冈山的乡亲们,靠着这样的努力,让自己脚下的路越走越宽。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从重庆团结村站发出(2021年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今年1月1日,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汽笛声同时响起,两地发出的中欧班列都被冠以“成渝号”,驶向欧洲。

  一年前,中央提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协同发展渐入佳境。

  2014年,经营近20年制鞋厂的邹代强回到家乡四川省安岳县,创办以“渝成”命名的制鞋产业园。

  安岳处在成都和重庆的中点位置,承接两地产业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产业园从冷清到热闹,目前入园企业达到72家。安岳被纳入双城经济圈,邹代强成了“圈里人”,许多企业管理人员每天往返两地,上演“双城记”。

  交通互联、产业共融、民生共享,瞄准的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我在浙江嘉善工作,以前看病要在户籍所在地江苏吴江备案,医药费先自付,等工作日再回吴江报销,现在直接刷医保卡就可以了。”奔忙在长三角地区的上班族钱洁说。

  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10个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乘车一码通行,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在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高的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正向实现“一体化”迈进。

  从成渝双城经济圈到长三角一体化,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从长江经济带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版图上加速崛起新增长极。

  俯瞰这幅版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绚烂景象——

  这是一个流动中国,交通网越织越密,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上下游产业链逐步打通,“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愿景正变成现实;

  这是一个活力中国,超过1亿户的市场主体,新业态新模式新制造竞逐新赛道,创新创造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这是一个美丽中国,珍视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守护一江清水,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建设现场(2021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1年7月1日,雄安新区,热火朝天。

  在18万建设大军的努力之下,一个个核心功能区正渐次而起。

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建设现场(2021年7月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新区里,四年前开始栽种的“千年秀林”,已是郁郁葱葱。

  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梦想和希望再次启航!

恢宏史诗耀千秋——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

  这是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广场上的“半条被子”雕塑(2019年6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