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2017-07-24 11:47:34  来源:福州新闻网
  

  髹饰技法 繁多复杂

  脱胎漆器的美,除了器型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髹饰上的丰富多彩。所谓髹饰就是用色彩、图案、材料来美化漆器。明朝的《髹饰录》是古时唯一收录髹饰技艺的专著,共收录400余种髹饰法,但其中许多技法都已失传。

  如今在福州脱胎漆器的加工工艺中,仍流传着繁多的髹饰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嵌银上彩等传统髹饰技法,也有后来发展的宝石闪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窑变、变涂、仿青铜等技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益坤说:“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若用一句话形容,我认为是‘黑暗中放出光华’。”

  郑益坤的工作室里,挂着他的漆画作品《心愿》,画中9只白鸽在红色落叶中,宁静而美好,这幅作品获得全国美展银奖。“这幅画用的是红色推光漆罩染画面,并用蛋壳镶嵌白鸽,遍地红叶用赤宝砂工艺,把真的叶子涂上朱红色的漆,拓印在漆板上……”郑益坤说,镶嵌工艺在漆器髹饰技法中较为常见,除了可以嵌入蛋壳,还有玉石、贝壳等,比如鸽子的嘴和爪子就是螺钿镶嵌。

  漆器髹饰技法还有一种特别的手法——针刻。这种技法历史悠久。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请李芝卿、郑益坤等福州漆艺人前往长沙复制刚出土的马王堆汉代漆器。

  汉代漆器上有极细的花纹,经反复推敲,李芝卿等人发现只有缝衣针才能胜任。至此,针刻这一古老的漆艺技法重现世间。郑益坤用髹饰技艺与国画白描结合,创作出许多针刻作品,有菊花、水仙等。为增加亮度和质感,有些针刻的线条里还嵌入金银粉。

  漆艺入高校 代有才人出

  老一辈脱胎漆器大师们,把“传承”的重任放在心头。2003年,黄时中成立了一个漆器工作室,其子黄文华从日本回来,继承了他的衣钵。

  郑益坤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给学生。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漆画、爱漆画,他到各个艺术院校给学生讲课。2007年中风后,他就把漆画教室设在了自己家里。

  如今,他的儿子郑鑫已成为一名漆画家。作为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的院长,郑鑫致力于传承福州漆文化。“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也正是由福州市文联和闽江学院共同申报,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鑫院长介绍,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校第一届只招收漆器专业学生,由中国现代漆艺创始人李芝卿和著名漆艺家高秀泉主持教学,在业界被称为中国现代漆艺的摇篮和培养漆艺界人才的“黄埔军校”。目前国内的很多漆艺大师都与学院有着很深的渊源。

  据了解,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申报的“福州脱胎漆艺科研平台”,已获批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与教学实践基地。

  郑院长说,福州对漆的提炼技术与研究能力在全国是非常靠前的,这离不开高校的科研投入和持续培养人才的能力。他说,以前的脱胎漆器是分工合作,工序技艺容易散失,现在我们更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美术学院展厅,记者看到许多老师和学生的脱胎漆器或漆画作品,以及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延伸作品。

  “生活需要艺术。脱胎漆器不仅是艺术摆设,而且能运用到体育赛事、化妆行业、茶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有使用价值,才能更好传承。”郑鑫说。

【责任编辑:钟培培】
  
     
  • 日新闻排行榜
  • 周新闻排行榜
  • 月新闻排行榜
  • 书韵飘香

    这些年,邱孝感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全国十佳辅导员等5项全国性荣誉。让他自豪的是,孙女和孙子也喜欢看书,“书香是最好的传家宝”。

    书韵飘香
  • 声如夏花

    让我们一同在他们的歌声中,感受福州传统十番音乐与阿卡贝拉碰撞出的火花。

    声如夏花
  • 家有“医”靠

    福州市第六医院的吴定,是很多患者眼中的“专属家庭医生”,他和护士何香云两个人,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家庭病床服务工作。

    家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