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有“遗”不见不散 >> 闽都文化根与魂 >> 福州三绝 >> 寿山石雕 >> 闽都文化魅力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2019-01-30 07:00:29来源:新华网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雕刻的春卷。

  福州新闻网1月30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李锦清 实习生 石雨欣/文记者 陈建国/摄)福州寿山石雕版“满汉全席”出新菜了!2013年底,这桌“盛宴”以143道“菜”摘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数量之最”(本报当时曾作报道),名气渐起,到目前,又累计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雕版“满汉全席”又有了怎样的新故事?本报记者昨日下午再次探访南后街30号,和创作者——寿山石雕刻家孙兆勇聊了聊。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雕刻的笋干。

  8道新“菜”创作有讲究

  记者到访时,孙兆勇正忙着联系招募兼职员工,以便应付节假日的客流。站在摆放“满汉全席”的长桌旁,记者不时能听到参观者发出“哇”的惊叹声。

  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是寿山石雕版“满汉全席”的一大特点,新出品的鱿鱼炒扁豆、笋干、麻花、海蜇皮、海蛎豆腐、三角糕、肉燕、春卷8道“菜品”,依然保持了这一风格,让人看了就想吃。能够做到这一点,得益于孙兆勇生活中的细心观察。

  “实际生活中,笋干就是头部显老尾部嫩,可能还带点霉斑,刚出水的海蜇皮十分饱满,三角糕会出现炸焦了或炸不透的现象,这些生活细节我都运用到了雕刻中。”孙兆勇告诉记者,平常去酒楼吃饭,他会专门跑到点菜台处,观察各种食材的形态。

  有心,还得有眼力劲儿。创作的过程中,让孙兆勇最头疼的是选料,雕刻菜肴的原石难寻,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石材,下一步的关键就在于“相石”,少说要琢磨半个月,摸清石头纹理后,才根据不同寿山石品种开始雕刻:用新洞芙蓉石雕刻出的鱿鱼像刚炒出锅,用半山芙蓉石雕刻的海蛎新鲜饱满……不同寿山石材经孙兆勇的雕刻刀,焕发出新的生机。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雕刻的鱿鱼炒扁豆。

  25年持续精心“烹饪”

  从1994年雕刻出第一道菜,到如今雕刻菜品数量累计增至151道,孙兆勇25年持续“烹饪”一桌“寿山石盛宴”。

  说起继续创作出“寿山石新菜”的动力,孙兆勇告诉记者,虽然摘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仍然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不断丰富“菜品”。

  5年前和5年后,记者注意到,寿山石雕版“满汉全席”依然摆放在同一张长桌上,但创作者的理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孙兆勇介绍,原来的创作对象以闽菜及瓜果蔬菜为主,如今,他在尝试着将汉堡、披萨等更多代表西方饮食文化的食物,纳入创作范围,“‘满汉全席’变成一个载体,不仅能反映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还能体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反映中西融合。”

  这几年,寿山石雕版“满汉全席”在各大媒体的传播下,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不少中外游客慕名前来观看。孙兆勇介绍,目前有德国的友人邀请他雕刻德国当地知名食品“黑面包”,还向他发出将“满汉全席”送到德国展览的邀请。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雕刻的食物,让外国友人大开眼界。

  “满汉全席”出门动静大

  “我希望它能够走出去,传播福州的寿山石文化。”孙兆勇告诉记者,这一直是他的一个想法。

  2015年,孙兆勇携带“满汉全席”到北京卫视参加了人气节目《传承者》的录制。回忆起那次“出门”的细节,孙兆勇说,由于寿山石雕数量多,光运费就花了4万元,而将打包后的寿山石雕重新摆盘更是一件考验速度的事,“节目组事先帮我们摆好了盘子,我们七八名专业人士负责装盘,花了一个小时,才将‘菜品’重新完整地展示在长桌上。”

  寿山石雕版“满汉全席”外出展览,程序繁琐,目前孙兆勇还在等待下一个合适的机会。平日里,孙兆勇致力于寿山石文化的传播,他带着寿山石雕菜品入小学宣传,并用寿山石雕刻如今餐饮界流行的海鲜姿造,让年轻人了解寿山石文化。

  “将当代饮食文化融入寿山石雕,雅俗共赏,艺术平民化了,福州寿山石文化的传承也就有了更多机会。”孙兆勇相信。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寿山石新菜”上桌了 新增8道“菜品”
【责任编辑:李琳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