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乌山时评 >> 热点关注

乌山时评|“海上福州”战略底蕴价值维度及实践原则

2023-05-29 10:58:45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辉典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吹响“向海进军”的冲锋号,福州进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阶段。2021年,福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增强“海上福州”战略定力,推动“海上福州”战略深入实施,需明确“海上福州”战略底蕴、价值维度,遵循实践原则。

  “海上福州”战略的生成底蕴

  “海上福州”战略的诞生,是主客观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客观方面,最主要是现实背景、历史沉淀和理论来源;主观方面,领导者实践基础是最重要的因素。

  现实背景:中国改革加快脚步,福州寻求经济突破口。

  福州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产传统深厚。福州地处东南沿海,拥有1057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920公里海岸线,800多个海洋岛礁,100多个可建万吨级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500多种海洋鱼类。沿海居民长期“靠海吃海”,从事海洋捕捞、养殖和运输等行业。

  海洋发展模式粗放,海洋经济规模小。1990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110.91亿元,海洋经济仅占一小部分。海洋资源开发不够,存在“守着聚宝盆,过着穷生活”的现象。

  中国改革迎来新浪潮,“3820”战略工程实施。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加快推动改革开放。当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加强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当年11月,《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简称“3820”战略工程)出台。新的发展环境和“3820”战略工程的提出,促成“海上福州”战略的诞生。

  历史沉淀:福州海洋文化丰富,海洋情怀浓厚。

  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唐五代,王审知开辟甘棠港,扩展海上丝绸之路,福州与东南亚、阿拉伯地区的贸易繁荣。明代,福州是郑和下西洋船队补给地和出海地。连江定海湾有古沉船点、沉物点20多处,数万件出海文物证明那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福州海域牵系近代民族命运。福州海域充分见证近代中国的抗争。福建船政兴起,福建水师覆没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福州海域有关联,福州人对海洋与民族兴衰有深切感受。

  福州华侨文化因海而起。历史上,福州人常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等地谋生。目前,福州在世界各地侨民达400万人,是著名的侨乡。华侨文化见证海洋赋予福州人强烈的生命张力,是福州人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现实记录。

  理论来源:党内海洋发展思想,国外海洋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海洋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揭示海洋促进主权国家崛起的历史规律。他们认为,海洋问题是经济问题,海洋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这些论述对“海上福州”战略具有启发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新中国刚成立时,开发海洋、控制海洋能力有限,毛泽东主要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海洋功能,提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改革开放时期,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开始较多考虑海洋发展功能,沿海地区大力对外开放。1991年,江泽民提出,“没有强大的海军,蓝色国土、蓝色宝库都会失去”,将海洋提到“蓝色国土”“蓝色宝库”的战略高度。党的海洋战略,为“海上福州”战略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各国学者的海洋研究。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海上主导权对国家及世界命运起决定性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洋史研究重回史学范畴,海洋论述逐渐丰富。中外学者的海洋研究,为“海上福州”战略提供智慧来源。

  实践基础:海滨城市的从政经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海滨城市工作经验。海洋认识是“海上福州”战略的前提。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在海滨城市厦门、宁德、福州等地工作多年。他曾说:“我长期在福建工作,对海的印象很深刻,也很有感情。发展海洋经济,是我长期致力和探求的一件事。”他在厦门鼓励养殖石斑鱼,发挥港口优势和华侨力量,推动现代化港口城市建设。在宁德强调念好“山海经”,推广对虾、大黄鱼等养殖,促进三都澳大黄鱼养殖基地建设。他到福州工作后,深化了海洋认识,丰富了海洋发展经验。

  善于战略思考和长远谋划。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实施的“3820”战略工程,为福州擘画了跨世纪的宏伟蓝图。习近平同志在实践中形成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战略规划能力,是“海上福州”战略出台的重要因素。

  “海上福州”战略的价值维度

  “海上福州”战略是“3820”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文化、外交、生态、理论等多元价值导向。

  经济价值维度。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海上福州”战略的第一要务也在于经济发展,这是最重要的价值导向。“海上福州”战略的总体布局是“一点一线一面五基地”,要求全面综合开发利用海岛、海岸线和海域,重点建设港口海运基地、海洋农牧基地、滨海旅游基地、海洋工业基地、对台经贸合作基地,推动海洋经济全面活跃。福州海洋经济20世纪末奠定基础,21世纪快速发展。2000年,福州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约200亿元,2020年达2850亿元,20年间增长13倍多。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增长潜力巨大。

  文化价值维度。“海上福州”是福州全力打响的五大国际品牌之一,具有历史、地理、生产等多种文化意蕴。一是表达出福州海洋文化认同,反映福州海洋渊源、海洋历史,体现海洋文化自觉和自信。二是描绘了福州未来图景,推动福州形象清晰化、特色化,增添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激发福州发展的精神力量,明确福州“向海图强、挺进深蓝”的发展目标,凝聚发展力量。

  外交价值维度。海洋是联系世界的纽带,以海为载体,可加大城市开放程度,加强与地区、国家交流合作。推动“海上福州”战略,有助于促进福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

  生态价值维度。海洋生态保护是世界共识和世界难题。“海上福州”战略注重科学发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经略海洋,强调海洋开发保护并重,提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4年,福州在全省率先出台《福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深入贯彻“海上福州”战略,加强海洋保护。

  理论价值维度。“海上福州”战略中陆海综合开发、促进海洋交流、注重海洋环境保护等理念和具体规划,对福州海洋城市建设实践起到关键指导作用,为其他沿海城市提供借鉴,是“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理论源头之一。

  “海上福州”战略的实践原则

  近年来,福州出台《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推进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新一轮“海上福州”建设态势良好,但需遵循主要实践原则。

  一是理念先行原则。

巩固“向海图强”理念。深入推进“海上福州”战略,需坚持发展定位,坚信“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主动把握“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战略大局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现代化国际城市。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引导,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对接,促进海洋三产融合发展,培育海洋优质种苗,应用先进海洋技术推动高新产业发展;注重“协调”,促进不同海域功能区、陆域海域和行业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扩大“开放”,加快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国内先进港口城市合作,拓展与世界各国交流,利用开放倒逼革新,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动力;保护“绿色”,深化科学用海观念,保护海洋生态,围绕“双碳”目标,深入探索“碳汇”渔业,推动海洋集约型发展、持续性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共生;实现“共享”,帮助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沿海人民利益,探索合作共赢用海方式,确保企业、群众、政府共享海洋发展红利。

  二是综合开发原则。

全面发展海洋产业。提升海洋种苗业,推广智慧型养殖,开辟新“海上牧场”,提高“百台万吨”等新型养殖设施实用性。做大远洋渔业,提升精深加工业,完善海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加强港口建设,加快临港工业产业集聚,尤其是新材料、新能源龙头产业集聚。更好利用连江、琅岐等海滨旅游资源,打造“最美海岸线”和国家级海滨旅游胜地,建设大型海滨游乐园。发展海洋生物药物、海洋探测、海洋资源开发等科技产业。

  形成陆海联动发展格局。综合考虑陆海发展关系,强化陆海联动的产业格局和配套设施。畅通陆海通道,建设陆上物流枢纽中心,实现海港、空港、陆地交通高效对接。促进海洋产业链向陆地延伸,推动陆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实现海洋发展和城市发展良性互动。

  三是人才集聚原则。

加强海洋技术人才引进。建设海洋人才资源库,为企业提供人才咨询聘用服务。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重点引进海洋人才,吸引高校海洋专业人才就业创业。对接国内外海洋专家学者,提供科研平台和有利条件,完善合作机制,促进海洋科技发展,推动海洋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

  培养新型海洋产业人才。提升高校涉海专业水平,建设海洋产业人才培训平台,加强海洋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参照“科技特派员”制度,招聘一批海洋技术和海洋产业管理人才,挂职指导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产业管理现代化。

  四是海洋治理原则。

保障用海科学有序。完善海域发展功能规划,突出“五基地”功能。厘清海域权利归属,梳理历史遗留海域问题,管控海域使用争端。规范海洋承包经营并落实责任,合理高效利用海域,推动海洋产业有序发展。

  完善海洋管理服务制度体系。遵循海洋法律法规,完善海洋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健全用海用地审批制度、海洋生态保护制度、海洋科技发展激励制度等。完善海洋产业审批制度,推动审批服务简化高效。探索临港工业园区“党建大联盟”制度,形成“党建引领、资源共享、团结共进”的发展局面。

  加强海洋治理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符合新时代海洋发展的工作队伍,提升海洋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海洋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避免海域重叠执法,保障海洋稳定发展。建立海洋科技信息队伍,推动海洋产业安全顺利发展。加强海洋监察队伍建设,确保海洋管理服务肌体健康。

  (作者:王辉典;单位:中共连江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