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乌山时评 >> 热点关注

乌山时评|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思考

2023-05-04 15:12:22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杨济亮

  一座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深刻影响着其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新时代的城市公共文化治理通过文化政策等观念意识的表达和实施,对社会文化资源进行分配,并动员居民自觉参与巩固意识形态的公共文化生活,扶持文化服务组织成长以展开协同治理。宣传文化部门通过良好治理,促进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对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推进福州都市圈的战略构想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的定位,福州要高起点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市,坚持不懈将“文化”从城市的产业手段、经济策略提升为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城市的文化创新活力,发展跨界融合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的区域辐射能力。

  推进文明建设,提升文明程度

  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持续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传播工程。搭建联席平台,以学术论坛、刊物、媒体为载体,深化研究、扩大影响。持续推进教育和新型智库建设。加大教育等体现社会发展指数类效益的民生事业的投入,提升市民的受教育水平;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壮大新型智库队伍,提升智库研究水平。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继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弘扬福州城市精神。倡导文明行动,树立道德模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促进移风易俗和社会和谐。营造城市良好的创新氛围、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浓郁的城市文化气氛和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建设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增强文化服务力

  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满意度为评价导向,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持续加大对城乡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艺精准扶贫和“三下乡”,整合文化资源,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制定地方性政策,明确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城市书房”、文化会客厅、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文化阵地作用,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针对性,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坚持区域城乡统筹、均衡布局、创新品牌、因地制宜、便民利民等原则,综合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基础配套等因素,推动“十四五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实施。高标准建设福州博物馆新馆,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扶持民营特色博物馆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推动“图书馆之城”规划,高水平建设城乡图书馆体系。“十四五”期间,力争使福州公共图书馆的建筑面积、馆藏总量、工作人员数量、总经费等指标有明显提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实力

  强化政府产业导向作用、打造创意城市。加强各级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导向和综合协调作用,采取各种措施,落实扶持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推动新兴文创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品质为依托,推进非遗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类型的老字号与文化街区建设融合发展,打造“新国潮”“趣消费”。加强文物资源授权管理和文创开发引导,打造一批吸引大众眼球的文创品牌。鼓励各类文化机构通过文创联名,借助互联网数字技术,为产业融合注入新内涵,助力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的再生产、再传播。依托平台经济,创立海峡创意城市品牌联盟,深化榕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促进福州都市圈内文化资源整合,提升城市创意品牌影响力。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深化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改革,推进市属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文艺院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中介机构,加快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加强版权保护和文化安全建设。完善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基于产业链融资、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银行的融资模式,加大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融资支持。优化出版发行行政审批流程,拓宽游戏版号、书号等资源渠道。

  以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为方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从单纯依赖数量、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围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以人才为支撑,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内涵和技术含量,提升优势文化与先进科技的匹配应用,提高文化产品的数字创新水平。推进“文化+”“互联网+”战略,重点发展艺术表演、影视创作、文物展览、动漫制作等门类,培育发展文化科技新业态;加快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推动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按照国家新标准,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城市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助力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体系化升级。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吸引力

  福州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意创造,活化文化遗产,在遗产保护和传承中重塑城市文化自信。

  完善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建设文物数据库管理平台,将文物资源动态管理平台嵌入福州“城市大脑”,努力实现文物管理精准化。提高文物建筑资源管理效率,开展全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和文物资源定期评估,持续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报告制度,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借助智库专业力量加强区域内文物的历史研究、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加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完善城市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法规。采取调查问卷、信息共享机制和社区咨询机制等系统性的工具和方法促进社区参与文化遗产管理。开展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市考古工作,持续提升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建设品质,推动马尾船政遗址群创建5A级景区,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扩大福州文化遗产群落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创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机制。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多元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利用古厝“以文化人”,引领社会精神和审美追求。传承“以文筑城”的人居智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三山两塔三街区一中轴”的城市历史景观的山水特色。“以文兴业”,促进城市社区生活与文商旅相融合,激活城市活力。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发挥文化社团和志愿者积极性,挖掘、利用档案、方志、方言等文化资源,实施“名城历史记忆工程”,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推进非遗抢救性记录、品牌培育和活态传承。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激励和支持基于遗产元素设计文创产品。支持企业申请注册商品商标,推进老字号品牌转型升级、活化振兴。推动福州三宝城工艺美术馆建成国家级非遗展示馆。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推行街头艺人计划,创新福州表演类非遗艺术有机融入文化旅游景区的夜色经济。不断塑造福州文化IP,通过品类创新和新品曝光吸引更多的文旅体验消费者。

  重视文献遗产保护,加强古籍整理利用。统筹推进福州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保护修复、数字化建设、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等工作,发挥文献保存历史、传承文脉、涵养文化的巨大作用。加强地方文献挖掘和研究,编纂出版福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更新传播观念,改进传播方式

  提升文化传播力

  更新传统传播观念,树立“大传播观”。城市营销和文化活动是一种大传播,关注现实生活的个性化叙事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传播。

  不断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整合上下游生态,提供视频产业政策、人才、金融、技术、创意等全方面支撑,努力把福州融媒体产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网络视听智能基地。做大做强新闻舆论阵地,推动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数字媒介深度融合的“一张网”,构建高效快捷、覆盖海丝沿线国家的现代化、多层次传播体系。发挥金融和科技的相对优势和侨台资源丰富的特点,紧跟数字经济浪潮,建设直播经济园区,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同时,扩大福州的传播影响力。

  加强对外宣传和城市交流。提升主流媒体的业务素质和学理支撑,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阐发八闽和福州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现代价值,增强对外传播内容的亲和力、公信力。积极利用头部网络自媒体、短视频等网络传播资源,增强对外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开拓更多对外文化传播渠道,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积极通过商界、侨界特别是海外福州人的二代、三代来传播福州文化,促进福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友城的交往交流。

  积极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活动品牌。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展示、时尚发布、影视文化、体育赛事、建筑公共艺术、文博等多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提升福州文化影响力。发挥海上合作委员会平台作用,办好国际友城文化节,培育多元国际文化氛围。提升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积极举办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国家级文化体育活动。提升海丝国际旅游节、丝路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积极申报国际性、全国性的城市文化奖项,提升福州的城市美誉度。

  (作者杨济亮,系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所所长;本文系福州市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立项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马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