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洋“厝边”再回鼓岭 >> 焦点图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

2023-07-01 09:28:10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朱榕 谢星星

这几天,中国福州,鼓岭之上,挺拔俊美的千年柳杉张开热情的臂膀,迎接尊贵的朋友。

他们是一群曾经在鼓岭生活过的美方友人后代、研究鼓岭文化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鼓岭之友”,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或带着家族老物件,或带着亲人,或带着研究新成果,只为一件事——续写鼓岭故事。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市领导和“鼓岭之友”合影。记者 张人峰 摄

一个个动人故事被“鼓岭之友”成员们写成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件,送抵习近平主席手上。就在6月28日,习近平主席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很高兴收到‘鼓岭之友’成员们的来信”“希望大家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满怀感动与期待,他们与当地村民一起重走百年鼓岭路:在柳杉王下合掌祈福,踏过老街的斑驳青石,在古井打水,去夏季邮局寄明信片,到万国公益社与村民攀谈,为山居生活博物馆捐赠藏品。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聊,他们字字句句坚定又动情——

“中国一次又一次召唤着我回来”

“祖辈之所以不断回到鼓岭,是因为欣赏中国人民的真诚”

“我们能够体会到这块土地所承载的精神:和平、友谊和爱”

“每一个鼓岭故事都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有种种不同,但可以建立友谊,并代代相传”

“鼓岭故事是中国故事,也是美国故事,更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

……

鼓岭到底有何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鼓岭之友”前来寻根、圆梦?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鼓岭之友”一行在柳杉王公园参观。记者 郑帅 摄

千年柳杉王·共同图腾

不管第几次到鼓岭,位于鼓岭C位的千年柳杉王都是“鼓岭之友”的打卡地。柳杉王由两株合抱共生,冠盖如云,庇荫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故人重来,柳杉依旧,已是第四次来榕的李·加德纳向“老伙计”亲切地打招呼。作为鼓岭故事主人公密尔顿·加德纳的侄孙,他忍不住和大家分享家族的珍贵回忆:我的祖辈从小就在树下玩耍,我的婶婆来鼓岭时还把一片柳杉王掉落的树皮带回美国,不仅成为家族对鼓岭往事的缅怀,也是通过它,我们一次次向朋友分享在大洋彼岸另一个家的故事。2018年,我与哥哥盖瑞·加德纳重访鼓岭时,还一起用双臂环抱粗壮树干,留下和柳杉的合影……

柳杉下的美妙童年也留在鼓岭当地郭茂炉家族的记忆中。“父亲经常向我们说起小时候和加德纳一起打网球、踢足球的美好回忆,我们就是远方的亲戚。”听说李·加德纳回鼓岭叙旧,郭茂炉的儿子、78岁的郭功宏激动得一夜无眠,翻出加德纳太太和父亲的合影,和朋友们畅叙往事。

鼓岭气候宜人,草木繁盛,鼓岭故事的源头正是从这片清凉中来。1885年,一名西方传教士发现这片避暑胜地,次年,英国驻马尾领事馆的医生独具慧眼在梁厝建起鼓岭第一座避暑别墅,英、法、美等国家的在闽外侨纷纷效仿,最多时有300多座别墅,其中一座就住着美国孩子密尔顿·加德纳。

外国友人喜欢在别墅前种植柳杉,密尔顿·加德纳和郭茂炉等鼓岭孩子在树下嬉戏,一起爬上高高的柳杉,度过快乐的童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密尔顿·加德纳依然不断念叨着“Kuliang”。为完成丈夫遗愿,密尔顿·加德纳夫人曾到中国到处寻访。

转机因中国留学生刘中汉发生,他从加德纳留下的11张盖着“Kuliang”邮戳的邮票中辨认出“福州”“鼓岭”的字样,锁定信件漂洋过海的起点——福州鼓岭。他围绕着“Kuliang”的寻根故事,写成《啊!鼓岭》一文在《人民日报》刊载。

正是看到这篇文章,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邀请加德纳太太重返鼓岭,和丈夫儿时玩伴畅叙情谊,圆了老人一生夙愿。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向中外嘉宾讲述了“鼓岭故事”,让佳话广为流传,更激励了一大群鼓岭后人同中国人民结下深厚的鼓岭情缘。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鼓岭之友”在夏季邮局旁古井打水。记者 张人峰 摄

外国本地公众水井·饮水思源

来到鼓岭的企头顶,绿树掩映间,一口百年古井依然汩汩冒着清泉,滋养一方水土。井壁上,“外国本地公众水井”八个字,见证外国友人和本地居民共饮一口井水的和睦共生。

蒲天寿家族后人蒲光珠特意带孙女凯茜一同来鼓岭。凯茜听过无数遍这口井的故事,学着祖母当年的样子,抛下水桶,手一抖一晃间,打起一泓清水。

此情此景让86岁的蒲光珠仿佛看到自己孩童时,提着水桶摇摇晃晃走过老街的画面,“当时鼓岭上的医院、邮局、网球场、照相馆等公共设施,都由外国人募资兴建,而鼓岭居民也乐于分享井水这一重要资源,为我们生活提供支持”。

蒲光珠的父亲蒲天寿是协和医院最后一任外籍院长,创建了妇幼诊所、巡回医疗队、麻风病院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把一生献给救死扶伤的医疗事业。蒲光珠耳濡目染,很小就学会如何照顾病人,在鼓岭夏季诊所忙不过来时,常常自告奋勇当父亲的小助手。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林轶南展示鼓岭老照片。记者 郑帅 摄

“这里不是我的第二故乡,就是我的第一故乡!”再一次站在儿时的蓝天白云下,蒲光珠深情地说。

推开每座古厝的门,都能听到这样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柯志仁后人毕乐华想起的,是台风天本地人对还在街上游逛的她一声“快回家”的叮嘱。鼓岭村民郭联辉记起儿时常听的柯志仁打虎的故事,“常听老人说以前鼓岭时常出现老虎吃人或者骚扰村庄,柯志仁就会出手,大家都称他为打虎英雄”。

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当地人不仅分享出一口井,也为外国人的山居生活提供食物、住所等便利。“我的爷爷是鼓岭邮差,一封封印着Kuliang邮戳的家书经他之手,送到避暑的外国人手中,没准就有送给加德纳的那封信。”郭功宏说,以前避暑季结束,外国人纷纷离开别墅,并委托给熟悉的本地人保管。

“鼓岭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人们把助人为乐的精神带到这座山岭上。”美国学者、穆蔼仁家族后人穆言灵说,正如蒲天寿医生一样,他们常常抽出时间出诊,为当地居民治疗;来自英国的教师教当地儿童读书、写字;当地老百姓帮忙建造牢固的房子、提供专业的木工技术等……

“今天我们重聚鼓岭,能够体会到这块土地所承载的精神,也就是和平、友谊和爱。”穆言灵说。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鼓岭之友”参观夏季邮局。记者 郑帅 摄

夏季邮局 ·鸿雁传书

古井旁,就是夏季邮局。“鼓岭之友”的成员们跨过大门,选上一张明信片,“啪、啪、啪”盖上鲜红的“Kuliang”邮戳,带着鼓岭的问候发往世界各地。

邮路架起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盖着“Kuliang”邮戳的邮票是打开鼓岭故事的“钥匙”。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鼓岭友人”接力讲述鼓岭故事,他们犹如一名名信使,拨开环绕鼓岭的“云雾”。

当年,为了寻找一枚邮戳,加德纳太太跑遍中国;如今,通过穆言灵创办的网站(www.guling-kuliang.com)、林轶南“古厝活化实验室”团队设计的文化遗产信息大数据——“鼓岭家·谱”等,鼓岭的家族能更快速获取更多信息。

毕乐华和李怡英就是林轶南持续跟踪的一对鼓岭闺蜜,6月24日,在林轶南的安排下,81岁的两位老人在福州重聚,一个轻轻的拥抱跨越八十载,满载乡愁。

“这张照片上,她们还是婴儿。”林轶南在一张老照片上发现了这对闺蜜,两人同在英华中学校庆日出生。为了纪念这特殊的缘分,双方父母给两人分别起名“李怡英”“毕乐华”。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出席“鼓岭之友”座谈会的中美各界人士在鼓岭共同植树留念。记者 郑帅 摄

这次见面,两位老人始终手挽手,一刻也不放开,唯一可以沟通的语言是福州话。

作为福州人,林轶南说这是他做过最难的翻译,从英语翻到福州话,再从福州话翻回英语。

“虽然是一个词、一个词的交流,但毕乐华的福州话在神奇地苏醒。”林轶南分享着有趣的发现。比起各种技术,理工男出身的他更喜欢讲故事,洋溢其间的“和平、友谊和爱”正是他坚持不懈挖掘、讲述鼓岭故事的动力所在。

半个多世纪的交流交往,鼓岭又何止一个加德纳故事。在以穆言灵、林轶南、戴维、郭庆为代表的中外友好人士的共同合作下,鼓岭上300多座古厝的主人身份逐渐明确,穆蔼仁、柯志仁、福益华、蒲天寿、柏龄威、富品德、兰玛利亚……他们家族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不断丰富着鼓岭生活画卷。

“我们是一个团队,有美国人,还有管委会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大家不分国籍,都是鼓岭的朋友。”穆言灵说。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穆言灵女儿穆爱华在万国公益社看到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记者 郑帅 摄

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见证友谊

走过老街,穆言灵一边向大家介绍两侧古厝的故事,一边热情邀请朋友们到“她家”——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富家别墅)做客。

富家别墅原为卫理公会传教士富品德的度假别墅,2019年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将其修缮后,交由福州市“荣誉市民”、鼓岭文化研究专家穆言灵使用,作为展现百年前鼓岭生活的博物馆。

典雅的蒂凡尼古董青花瓷碗,精致的石雕中式家具摆件,生动翔实的家族史……此次“鼓岭之友”带来众多藏品,作为迟来的新居乔迁贺仪,让鼓岭故事更加可看可触可听。

穆言灵捐赠的蒂凡尼古董青花瓷碗,瓷釉上远山近树、芭蕉森森、庄严的塔寺、粼粼的微波,一派悠远宁静的古典山水意境。穆言灵认为,这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毕乐华将一整套石雕中式家具摆件、扇子、喜字烛插、山水小像、印鉴等全数捐出。其中的石雕中式家具摆件尤为精美,圆几、长案、中式扶手椅,以及桌上的烛台、花瓶一应俱全,精雕细刻,纤毫毕现。“这是外祖父传给妈妈,妈妈又传给我的。”毕乐华说。

林轶南捐赠的是一张辛苦“淘”来的鼓山灵源洞玻璃幻灯原片。他用幻灯机播放时,画面清晰可辨,“灵源洞是当时外侨喜欢游览的地方,图片上可以看到,灵源洞的基本结构和现在相差无几”。

别墅前的院子里,高大的柳杉下的一座铜雕是游客一定会驻足观赏的。只见女挑夫挑着两个竹筐,里面躺着襁褓中酣睡的婴儿。“那个小孩子,就是我的丈夫彼得。”穆言灵很喜欢把这个当做家族故事的开头。

穆家三代和中国交好,穆蔼仁曾帮助中国抗战,将一半骨灰撒入“第二故乡”福州的闽江,丈夫穆彼得尚在襁褓中就被挑上山。穆言灵家庭长期在中国居住,两个女儿分别叫“爱中”“爱华”。

“鼓岭上的老房子是友谊的见证,这些年我们把一栋栋老房子保护起来。我们将保护利用好这批珍贵藏品,继续做好保护挖掘工作,将更多中外交流交好的故事整理出来、传播出去,让中外游客都能在此听鼓岭故事、享悠然山居。”鼓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林隆佈向“鼓岭之友”保证。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鼓岭之友”展示所捐赠的藏品。记者 原浩 摄

万国公益社 ·故事新说

有朋自大洋彼岸来,万国公益社前,友谊的旋律再度响起。6月22日,一场中西音乐演出在大自然的雨声中拉开帷幕。经典的管弦乐、热烈的“一带一路”风情舞……中外嘉宾沉浸在友谊、音乐和艺术的世界里。

当年,这里是外国人举办茶会、宴会、讲演及舞会的俱乐部;如今,每年有超过600万人次游客自世界各地慕名而来。而鼓岭之行的第一站,往往从万国公益社里的“鼓岭故事”展馆开启。

展馆生动呈现了“鼓岭故事”的来龙去脉,并全面展现习近平主席在福州工作期间领导福州对外交流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

“看了展览才了解到背后原来有这么多动人故事,让我对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欧洲新闻网副总经理周星妤感慨地说。

2018年,鼓岭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福州市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古厝修复利用,将其打造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交相辉映的大美名片。“国际范、闽都韵”的鼓岭,成为中美民间交往的多彩纽带。2016年至今,这里接待过来自美国友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许多民间访问团体和大量中外游客。

2023年“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期间,美国塔科马市副市长克里斯蒂娜·沃克高兴地告诉大家,与福州结好近30年,中文已成为林肯中学的传统课程,每年夏天福州也会选派学生到林肯中学学习,“这些交流对于年轻人和社区来说非常重要,希望这些项目能够不断拓展”。

一段又一段鼓岭“新话”,孕育于持续不断的交往中。鼓岭交流活动中,刚来中国1个月的伊朗留学生Hami很快和高中生林思翰交上朋友,“这里太美了,以后我会细致走访、深入了解”。

福建医科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工办主任陈斌说,他们在鼓岭建了两个文化交流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每年都有新留学生加入。

鼓岭故事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广泛传颂,是因为它有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元素——梦中家园,岁月流逝不会影响梦中家园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虽有种种不同,还是可以建立友谊,并且可以代代相传。”穆言灵期待有更多人加入“鼓岭之友”,将鼓岭故事一代代写下去。

鼓岭故事有续篇

——“鼓岭之友”讲出心里话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

穆言灵(Elyn MacInnis):

今天重温和颂扬鼓岭人的精神,我们能够体会到这块土地所承载的精神:和平、友谊和爱。

Revisiting and celeb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Kuliang people  today,we can experience the spirit of peace,friendship and love that this land holds.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

毕乐华(Gail Harris):

福州话在我的脑海中就像英文,它自然而然就浮现出来,如果住得足够久,都会回想起来。

Fuzhou dialect is in my head like English is,it comes naturally.If I lived here long enough it would all come back.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

李·加德纳(Lee Gardner):

我爷爷、父亲出生在福州,我的叔公加德纳念念不忘鼓岭,对他们来说中国就是家,祖辈在福州的往事已经成为家族史的一部分。

My grandfather and father were born in Fuzhou,and my great-uncle Gardner never forgets Kuliang.China is home to them,and the past of my ancestors in Fuzhou has become part of our family history.

千年柳杉生生不息 鼓岭情缘绵绵不绝

程高登(Gordon Trimble):

许多外国人在鼓岭出生成长,他们不断回到这里,因为他们欣赏中国人民的真诚、中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Many foreigners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Kuliang,and they keep coming back here because they appreciate the since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Chinese culture and human spirit.

(英文系根据录音整理)

记者 朱榕 谢星星

【责任编辑:徐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