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

2023-05-26 18:25:14来源:大美永泰

日前,在吉林省四平市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上,永泰武术健儿再创佳绩,获得4枚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第十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现场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金牌赛事之一,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一年一届,本届比赛在吉林省四平市体育馆举行,100支队伍1800名运动员同台竞技,南拳北腿,斧钺钩叉,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武术盛宴。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集体项目展示

林章营(右)男子D组其他单器械项目比赛现场  

此次比赛,永泰共派出13名运动员分别参加26个比赛项目。参赛项目包括男子儿童组、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传统拳术和器械以及女子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传统拳术和器械。参赛拳种有:虎尊拳、安海拳、檀家拳、余门拳和传统器械等。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

经过激烈的角逐,永泰共斩获4枚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3个参与奖、1个集体项目三等奖和1项集体最佳展示奖。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

让我们共同为永泰的健儿们鼓掌!

源远流长的永泰武术文化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郑仙纪像

真功夫!永泰斩获4金10银9铜!名山室

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造就了永泰人尚文崇武的乡风。历史上永泰出了三名文状元,也出了三名武状元。

他们曾勇猛地与倭寇、恶霸匪盗和镇压他们的官兵作斗争。男女老幼多习有武术,既可保家卫国,又可防身健身。

永泰武文化博大精深,成为南拳的故乡,虎尊拳等15个拳种的发源地。这种习武乡风一直延续至今,被国家授予“武术之乡”称号。

“南少林”的故乡

“南少林”并非某个寺院之名,而是全国武术界对南派武功——南拳的尊称。考南拳之渊源,可追溯到南宋。

永泰县平甲(盘谷乡)的张慈观,因家境贫寒,自幼在方壶山放牛时受老道指点,便与道教结缘,在方壶山修道习武,后又到高盖山“名山室”修道习武,首创南拳(牛法、猴法等拳法)。

因与北拳区别较大被全国武术界称为南拳。后因南拳与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北拳有区别,又被尊称为“南少林”。

1176年张慈观与萧法明、连宗羌同往江西闾山(今龙虎山)拜张天师学道。

后三人云游闽、赣、浙各地,除暴安良、治病救人,名声广为流传。张慈观自称“大圣”,老百姓称他“张圣君”,又因他首创猴拳,被称为“猴圣王”。

张圣君圆寂后(1183年),尤溪人为感谢张、萧、连的恩德,捐资在方壶岩下建张圣君母殿,称“方壶寺”(亦称“萧连寺”)。

又因福州话“萧连”与“少林”谐音,后人误为“泉州少林寺”。永福(永泰)人还在高盖山建“大圣寺”,在城关北门建“大圣庙”祭祀张,至今保护完好。

张、萧、连的南拳流传民间后,永泰掀起习武热,人才辈出,南宋时永福有丹云人江伯虎于淳熙十一年、赤锡人张景忠于宝庆三年、白云人黄东叔于绍定五年先后中武状元,22人中武进士,35人中武举人,一时轰动全国。

明正统三年(1438年),鄢法真代表鄢氏与张氏、戴氏在高盖山下建“名山院”以供乡人读书习武。后人把张、萧、连的南拳与北拳相媲美,后来“名山院”“大圣寺”“名山室”等被人称为“南少林”。

“南少林”英雄好汉层出不穷。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入侵永福,大肆抢掠,县令周焕战死。自幼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鄢俊,变卖家财,募集武士六百多人奋起抗倭,将倭寇驱逐到莆田海边。

因与风浪搏斗有感而创“波浪拳”传世。后来鄢俊在围剿余寇中身中暗箭牺牲,被世宗敕封为“义士”,厚葬于大洋下苏山上。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自幼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进士鄢廷诲任河南登封县令。李自成起义军开进登封,全城百姓出逃,廷诲独自守城,李自成见其有忠义之心,将十多万两白银交付代修中岳庙(因中岳庙在城中,李自成曾许愿修缮),便拔营而去。

时河南旱灾严重,为救百姓,廷诲将此十万两银购粮赈恤。李自成带兵回来时,闻之大怒,欲杀百姓。廷诲骑马闯进帐营,喊道:“守城是本县令,银子本人拿去赈灾,罪责全归我,与百姓无关,要杀就杀我!”拔剑自刎而死。

李自成与部将们大为惊异,十分钦佩,当即发布命令,严禁士兵残害百姓,立即退兵。登封百姓抱尸痛哭,厚葬于城隍庙后山。清乾隆帝赐谥文,封廷诲为“节愍”。

明末清初,乡民不服满人统治,奋起反抗。在“名山院”读书习武的鄢正畿同他的三个弟弟等召集“名山院”武僧及习武弟子,响应的百姓,联合明亲王兵余部,组建“南少林”反清复明联盟军,在永福、玉融(福清)起兵抗清,因兵力不足,有的殉义,有的战死。

虎尊传播海外

举义失败后,清兵围剿“南少林”武士,武“僧”铁珠、安海等流落在永福民间继续授拳。铁珠研创的“龙尊”和安海研创的“安海法”流传于福州、建瓯等地。

乾隆年间,伏口人李元珠取猛虎之形创“虎尊拳”,授拳于村人郑登光和李昭北。登光擅长“虎腿”踢柱偏移;昭北精“虎爪”,击爪入木,击掌牛毙。登光隐居深山传艺。昭北闯荡福州,“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据传中亭街布店老板欺负顾客,昭北入店用手将布匹捏得粉碎。老板大怒,指使打手收拾昭北,昭北使出虎尊拳法在中亭街大打出手,尽显虎威,声名远播。后昭北从军,任千总,因不愿镇压洪秀全义军,被罢职回乡。伏口成为“虎尊拳”发源地。

清末民国初,嵩口邹湖郑仙纪,号步恭,外号永福四(1854—1929),潜心研习虎尊,练就一身好武功,在福州三堡开武馆,授拳闽侯南屿周子和及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

日本人艺成回国收徒授艺,形成实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流派,流传到西欧、北美等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武术界先后两次来永泰访问,寻根觅祖。英、美、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武术团体及武术界人士曾多次慕名来访,交流武术。

民间习武热潮

建国后,永泰民间习武活动方兴未艾,他们提倡武德立身,志在健身强体。据查发源于永泰的南拳有龙尊、鹤尊、虎尊、鸡法、牛法、猴法、狮法、安海法、地术犬法、罗汉拳、波浪拳等15种。

这些拳种经过几百年的孕育,创新发展,更具博大精深,长盛不衰。1977年毕业于福建师大武术专业的省武协会员鄢武先生回永泰,全面开展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取得好成绩。永泰县被评为省武术挖掘整理先进单位。

由于永泰县是南拳发源地,武术成为该县民间文化传统全民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11月永泰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首批“武术之乡”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