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福清发现明代首辅叶向高摩崖石刻

2022-11-25 16:43:37来源:海峡都市报

位于敛石寺旧址龙潭,层层清理青苔积泥后,方见叶向高四首七绝,面积达3.64平方米,内容极具文物价值。

近日,由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专家组成的“黄檗文化遗存田野调查小组”,在对唐代古刹敛石寺遗址以及齐云山摩崖石刻进行现场考察时,新发现一处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叶向高题壁摩崖石刻,该石刻位居山崖高处,体量大,字数多,由四首七绝组成。

他是福建明代官职最高者

叶向高(1559—1627年),福清人。据说当时倭寇猖獗,母亲是在逃难途中于厕所中将他生下。幼时叶向高聪颖过人,万历年间,叶向高、翁正春、曹学佺、谢肇淛等文人并称“十才子”,常结社赋诗,他们号称“晋安诗派”。考上进士,出仕后多次上书反对矿监、税监。叶向高曾几任明朝内阁首辅,他是福建明代官职最高者,逝世后追赠太师,赐谥文忠。而他在思想上采取兼蓄并包的宽容态度,屡与魏忠贤抗争,保护了许多忠臣贤士。

福清发现明代首辅叶向高摩崖石刻叶向高像

福州朱紫坊有一座芙蓉园,得名于宋代参知政事陈韡,陈韡在此建芙蓉别馆,但叶向高才是在此造园第一人。叶向高最早将造园艺术引入福州,芙蓉园与他在福清故里建成的豆区园均保存至今。据说,两园始建时,位极人臣的叶向高都从各地运来诸般珍奇赏石点缀其间,可惜时过境迁,许多名石都已逸散。

敛石寺龙潭是福清“祈雨文化”重要遗址

据福清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文物局局长杨锦嵩介绍说,齐云山有五座大山,在五座山之间,当地人称其为“五龙戏珠”,这里的瀑布有数十米高,瀑布下就是龙潭。黄檗山龙潭和齐云山敛石寺龙潭,是黄檗文化的重要遗存,而且和东漈寺龙王坑、龙卧寺后山龙潭一起,成为福清重要的古代“祈雨文化”遗址。

在敛石寺旧址,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定明法师介绍说,明初“四十八寺入黄檗”时,敛石寺曾并入黄檗寺。“黄檗三笔”之一的即非禅师远祖林希逸,作有《重建敛石寺记》,收入《四库全书》。文中讲到,老家福清有一座敛石禅寺,寺院后山里有“龙潭”。林希逸特别讲到,敛石寺后山左右有两个龙湫,因为官府“重农、闵雨”,这里是祈雨圣地,“时兴云雨,随祷随应”。

数次田野调查 最终发现叶向高石刻

今年10月9日,田野调查小组第一次深入摩崖所在的龙潭深处。经敛石寺一侧废弃的采石场,攀爬翻越三处基本没有任何抓手的崖壁,方才到达龙潭深处。

福清发现明代首辅叶向高摩崖石刻齐云山龙潭下游第二级瀑布

福清发现明代首辅叶向高摩崖石刻齐云山龙潭深处崖壁

参加此次调研的黄檗书院研究员王赞成,凭借多年的野外考古经验,在龙潭石菖蒲丛生的右侧十多米高处,发现一块较为平整的峭壁。根据现场情况,专家组制定了进一步勘察调查的方案。

11月18日,在向导和志愿者帮助下,专家组按着工作方案攀上崖壁,用专业方法对青苔和淤积杂物进行清理,逐渐显露出六行字迹。经过现场辨认,专家认为这些文字是不全的,右侧应该还有内容。可是右侧的摩崖已和石壁浑然一体,根本没有任何刻字的痕迹。

在层层清理青苔,仔细刷去积泥后,“游敛石观龙潭”等三列大字以及摩崖石刻最后落款的“叶向高”三字渐渐露出崖面。

经实地测量,整块摩崖字幅面宽140厘米,高260厘米,面积达3.64平方米,每个单字高16厘米,宽14厘米。如此大面积的石刻实属罕见!

福清发现明代首辅叶向高摩崖石刻

福清发现明代首辅叶向高摩崖石刻叶向高题诗摩崖石刻拓片

极具研究价值的玉融乡邦文献

此后,福清市文物局组成由海峡都市报副社长倪可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蔡清德及其博士生陈锴生,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书法家肖振鸣,福清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钦文参加的专家组,对摩崖石刻文字进行释读,基本确定摩崖石刻为叶向高书迹。专家认为这应该是四首七绝,内容为:

同举孝廉应相游敛石观龙潭

古寺寻僧去不回,空余断础翳苍茫。

人间陵谷寻常事,不独昆明有劫灰。

青山百叠锁崔嵬,峭壁凌空相对开。

行到灵源穷深处,千寻飞瀑自天来。

寒潭六月自生风,知是神龙避暑宫。

即向潭边聊濯足,恐惊雷雨下晴空。

见说峰头更有峰,倒倾银汉湿芙蓉。

羊肠一缐无人度,驾螭还留同士踪。

万历四十六年夏日,邑人少师大学士叶向高

福建省黄檗禅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白撞雨介绍说,齐云山敛石寺和龙潭摩崖石刻至今已逾770多年。这次调研发现的摩崖,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叶向高“谢政归来”四年后到敛石寺参禅之后,又入山寻僧观龙潭瀑布。

从文献记载看,敛石寺是千年名刹,龙潭摩崖有两处与叶向高有关,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敛石寺遗址与龙潭摩崖是一体的,应该纳入统一保护范围。

叶向高的四首七绝,不仅说的是纪游风景,更有“峰头更有峰”的感悟,以及“人间陵谷寻常事”的淡定从容。海峡都市报副社长、书法家倪可风认为,齐云山敛石寺叶向高摩崖石刻,书迹纯熟老道,草风劲飒飘逸,有“人书具老”之致,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玉融乡邦文献。

【责任编辑:李琳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