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工人日报头版关注福建福光公司:让职工因“追光”而“闪光”

2022-06-30 10:13:52来源: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头版关注福建福光公司:让职工因“追光”而“闪光”《工人日报》(2022年06月30日 01版)

从创新“不问出身”到创造“竞相涌流”,福建福光公司成为行业领跑者——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让职工因“追光”而“闪光”

夏日,闽江之畔暑意浓,闽江畔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里,一派火热景象。

一大早,福光超精密加工与检测实验室里,一台台大型数控超精密抛光加工机器就已开机,高速打磨着一枚枚光学镜片。实验室墙上,“为建设世界最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攻坚克难”的标语格外醒目。

公司超精密车间技术员翁其凡告诉记者:“从全球首创的大口径大视场透射式光学系统设计与加工技术,到比肩国际的4K、8K、10K超高清镜头,我们的加工精度突破了纳米级。”

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光公司,走进车间,了解精密设备生产等情况。在同职工代表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支持谁。

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至今激励着福光的“追光人”,“我们有了创新的决心和底气”。

领跑者“一路追光”

走进福光公司展厅,展示墙上两张火星高清照片格外吸引眼球,一张是火星地表特写,另一张是火星全貌。

5月15日是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满一周年的日子。一年前的这一天,福光公司超精密生产车间负责人唐秀娥盯着屏幕,反复看了几遍着陆火星的视频。她参与研发的星敏感光学导航系统帮助天问一号成功与火星“相遇”。

“这套系统由多个摄像头以及红外传感器组成,最远可以在1000万公里的距离识别火星,让天问一号可以‘看着火星踩刹车’。”唐秀娥告诉记者,过去一年,福光公司继续在大口径透射式天文观测镜头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完成了大口径折反射式10K超高清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公司获得的授权专利已达到6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200项,多个技术攻关在行业内实现了零突破。

目前,唐秀娥正和技术人员一道,合力攻克“米级”透射望远镜的技术难题,帮助中国遥望宇宙的“眼睛”看得更清、更远。

“这一年来,我们专注做好信息化世界的‘眼睛’。”据唐秀娥介绍,光学系统及镜头是信息系统最前端的光电感知核心器件,被称为“信息化世界的‘眼睛’”,是新一代信息系统、智能制造装备、航天航空装备、先进医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在高端智能安防、无人驾驶、数字城市等非定制产品领域,福光公司的“眼睛”也无处不在。唐秀娥说:“跟在别人后面跑是不行的,我们要自主创新,成为‘追光’的领跑者。”

创新者“分享荣光”

作为专业从事特种及民用光学镜头、光电系统、光学元组件等产品科研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全球光学镜头重要制造商,福光公司创造了许多行业之最。

创新的底气从哪里来?福光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文波告诉记者:“这得益于公司64年的‘追光’历程和创新底蕴。”

公司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国营八四六一厂。2004年以前,由于研发实力不足,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订单和销售收入持续下滑,连年亏损,甚至濒于破产。

让这家“濒死”企业“起死回生”的秘诀就是创新。2006年,福光公司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7年后,推出了骨干员工持股计划,何文波将自己10%的股份转让给了公司100多位管理和技术骨干,这让公司的不少职工不仅领工资还能拿分红。

“创新以前是企业经营者的事,后来成了我们自己的事。”1994年入职福光的肖维军,亲身经历了公司无发明专利、濒于倒闭的困境,也见证了福光从“无人创新”到“全员创新”的蜕变。

2005年,福光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安防监控变焦镜头,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镜头技术抢占国内市场。2019年,福光公司跻身首批科创板上市的25家企业之一,成为“闽企科创第一股”。而肖维军也靠着创新和技术,从当年的一线技术人员成长为全国劳模、公司总工程师。

“福光公司的岗位创新不以岗位为界,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才能进能出,通过实施多重激励,工艺线上的工人和实验室里的研发人员站上了同一条跑道,也让有创新力的职工享受到了更有竞争力的薪酬。”肖维军说,“‘不问出身’的创新,让创新者真正分享到创造的荣光。”

不久前,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追光者”激励方案发布仪式在福光举行。当天,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追光者1号持股计划(草案)》,拟向80名员工授予114.98万股限制性股票,同时设立员工持股计划。

“有努力就有收获,福光属于每位福光人。”何文波说,“过往的成绩,每位员工是经历者和见证者。正是因为有过去点点滴滴的付出和对公司不离不弃的坚守,才有了今天‘追光者1号’的诞生。”他希望通过股权激励,让更多一线技术人员保持对“光的向往”,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创新。

攻关者“赢得高光”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福光公司、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申报的“高海拔地区科研及科普双重功能一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世界上口径最大的折射式光学望远镜将有望在福光人的手中落地世界屋脊。

“经过一年多的设计,目前已基本完成光学设计的方案评审,将成为我们仰望天宇的大国重器。”连日来,肖维军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在计算机前设计、模拟、计算、编程直至深夜。7台电脑日夜不停在海量数据中寻找让镜头获取更远、更清晰成像质量的方案,为“出镜”煞费苦心。

肖维军在笔记中写道:“在创新的道路上,我们只能向‘光’而行,没有止境。”

在距离马尾约40分钟车程的福光3号生产基地,一栋红蓝相间极具科技感的大楼正在抓紧施工。据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光募投的“全光谱精密镜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就在这里实施,最快明年投入使用。基地项目投用后,将帮助科研人员攻关,实现光学镜头产能从可见光到红外全光谱的全面提升,巩固福光在安防视频监控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

“我们不能等,只能主动出击,引进、融合、再创新。国家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何文波表示,“创新‘不问出身’才能让创造‘竞相涌流’,作为光学领域的科技型企业,身处竞争激烈的光电赛道,福光依靠科技创新成为行业领跑者,助力攻关者用创新‘赢得高光’。”(记者 李润钊)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