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省政府发布!《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来了

2021-07-09 16:15:40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第五章 共建安全韧性、智慧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把准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应用、能源使用清洁化等时代发展趋势,结合都市圈现状发展条件,聚焦数字都市圈、清洁能源基地、区域水利网络、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共建安全便利、智慧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成为“数字福建”样板区。

  第一节 共同推进“数字都市圈”建设

  协同推进5G网络布局,加强区域物联网建设。加强5G协同布局,支持5G电信运营企业分步实施建网,借助福州成为联通5G首批商用试点城市,建成都市圈面向5G关键技术的试验环境,分工协作开展应用创新,成为国内领先的5G商用示范区。全面布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发挥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作用,结合“数字福建·宽带工程”,实现都市圈内城市固网宽带光纤全接入,稳步降费,拓展农村“互联网+”。建设物联网科技应用推广基地。以福州马尾区为先导,建设物联网开放实验室、物联网产业孵化中心和物联网产业促进中心三大平台,培育壮大物联网产业规模和若干行业龙头企业。

  共同推进都市圈的城市管理、企业运营、民生服务数字化。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协力打造智慧应用场景。协同开展5G综合应用示范,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开展5G智慧小镇、5G智慧园区、5G智慧交通、5G远程医疗等应用。推动北斗导航系统综合应用示范。集约建设数据中心,提高区域协同应用大数据水平。依托数字福建(长乐)云计算中心建设,统一都市圈的数字城市建设标准,搭建跨区域的行业信息、部门信息、地理信息、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数字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建筑建设,推动智慧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试点工程、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医疗,同时发展数字交通、数字能源等数字应用。

  共建跨区域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加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建设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卫平台。建设区域异地数据灾备中心,构建跨区域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预警机制,加强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工作,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协同处置网络安全应急事件,完善跨网络、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应急联动机制。统一区域网络安全标准,共同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协同推进区域数据保护、新技术与新业务安全评估工作,推动网络安全保障从分散保障管理向协同化体系化转变。建设区域网络人才队伍,增强区域网络安全领域创新能力。

  第二节 共同推进区域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把握能源清洁化的时代大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合力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建设福建省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和清洁能源基地。

  共同推进区域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研究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布局,积极发展海上风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依托异质结电池创新发展产业园区,建设风光储一体化的异质结电池产业集群。依托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发展海上风电设备研发、制造,形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运行维护于一体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谋划建设国家级LNG战略储备基地。优先扩大已建LNG接收站储转能力,统筹推进哈纳斯莆田LNG接收站、中石油福建LNG接收站等建设,依托LNG接收站及国家骨干天然气管线布局建设配套支线,扩大管道覆盖面。充分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与制冰等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南方“冰雪中心”。

  强化能源储运体系。扩大储转能力建设,研究完善都市圈对外输电网络、供气管道。构建区域能源强大的储藏能力和经济便捷的输送能力,形成覆盖福建全省并辐射华南的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完善区域能源主干网结构,加快建设湄洲湾、罗源湾煤炭中转储备基地,完善煤炭储备体系。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管网及其配套设施,加强主干网之间、主干网与城市管网建设的运营协调,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建设。加快重大电源项目建设,提高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充分发挥电网基础平台作用,加快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继续推进福建北部向南部新增输电通道工程,加强配套电网建设,持续提升城市配电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安全可靠的电网系统。

  第三节 共同推进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跨区域引调水工程,提升区域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在充分节水和科学论证的前提下,推进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及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一闸三线)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闽江口城市群水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工程和闽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前期论证。综合考虑水生生物影响,合理推进大中型水库建设,完成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提升区域供水保障水平。成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监测预警机制。统筹构建水质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网络,设置统一的监测断面,各部门、各地区分工开展监测工作,实现数据互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统一都市圈水资源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对检测频次和监测项目进行统一要求,建立水质和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全过程的技术规范,搭建统一的水环境监测预警平台。

  第四节 共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

  推动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等各类市政管网合理衔接,强化都市圈内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布局。鼓励打破行政界限,协同推进废弃物安全处置,共建共享污水及污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优化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规划,实现管网互联互通。加强公共消防设施、消防救援力量、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探索政府牵头组建都市圈市政协会合作联盟,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加强政企联系,促进协会成员间信息共享,推进人才与技术资源的充分流通。

  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按照区域共享的原则,适当调整边界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规模,使之辐射周边临近区域。加强连接偏远港区的城市公共污水管网建设,强化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设施的运行和衔接,提升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处置能力。鼓励相邻区域打破行政区限制,共建共享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管网互联互通;鼓励相邻地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生活垃圾处理厂和再生资源回收基础设施。

  提升流域防洪治理水平,完善防洪防潮减灾综合体系。加强河流防洪治理,推进防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闽江、赛江、木兰溪以及霍童溪、罗汉溪、敖江等重要独流入海河流防洪治理,持续推进其他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推进闽东苏区防洪防潮工程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显著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山洪、台风、风暴潮、地震、海啸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获取实时水雨情信息,及时制作、发布山洪灾害预报警报。联合建立台风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台风路径、强度以及雨情风情等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全覆盖,精细化跟踪重要基础设施受损情况,降低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